"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於3月12日(星期一)15時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委員吳恒、環資委副主任委員袁駟、內司委委員鄭功成,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副主任劉修文、常委會辦公廳秘書局巡視員傅文傑就“人大監督工作”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以下為文字實錄:
新華網記者:
我的問題是提給尹中卿先生的。有的企業反映,關閉小鋼鐵、小煤窯導致民間投資血本無歸,下崗職工流離失所,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成本嗎?去年為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聽取審議國務院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快製造業升級的報告,全國人大財經委開展了專題調研。請問調研情況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呢?謝謝。
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尹中卿:
我們知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應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切實解決我們國家當前經濟下行采取的一個很重要的改革政策,也是我們當前中國經濟政策的主線。剛才講到的一些現象可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過程中,特別是“三去一降一補”,個別地方執行這個政策過程中可能出現了一些問題,但不是普遍現象,實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不僅僅是“三去一降一補”,去年上半年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部署,全國人大常委會安排聽取國務院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專項工作報告,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推進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地實行“三去一降一補”,為了配合這項專項工作報告,財經委專門組織開展了專題調研。
我擔任調研組的組長,我們先後去了上海、湖北、重慶、湖南、山東、天津、浙江七個省市進行調研,先後考察了近百家企業。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我們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這個調研報告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並得到很好的反響,最後這個調研報告連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送給國務院進行參考,有力地推動了國務院有關部門來推進製造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調研報告主要提了六個方麵的建議,有利於回答你剛才提到的這些問題。
第一,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關係。我認為隨著電子商務、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製造業形態更加多樣,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我們在大力發展服務業的時候一定要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來提升製造業價值鏈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
第二,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調研報告提出,當前在製造業發展過程中,政府越位和缺位的現象仍大量存在,過度幹預、行政手段過多的問題也很突出。你剛才講到的問題實際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在“三去一降一補”的過程中,簡單地利用行政手段“關停並轉”,沒有注意運用市場手段解決產能過剩、僵屍企業的出清問題,解決一些企業的債權債務和職工的安置問題,這是個別現象。所以我們提出,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一定要采取更加精準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科技政策,一定要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該政府幹的政府幹,不該政府幹的事情政府也不能伸手。應該更好地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所以,通過完善產業政策激活市場機製,促進製造業持續健康發展。
第三,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製造業與金融業的關係。我們知道這些年中國經濟中出現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實體經濟與金融業發展脫節。所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把製造業與金融業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引導金融業和金融市場不斷滿足製造業發展的資金需要,讓金融更好地支持和服務製造業的轉型升級。
第四,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關係。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一些地方簡單地把傳統產業當成落後產業,實際上,沒有落後產業,隻有落後技術。所以,在製造業進行動能轉換時一定要注意處理好這個關係,在存量調整中催生增量,以做大增量來促進存量調整,逐步化解過剩產能。不能把一些傳統產業一股腦地打成落後產業,也不要一股腦地上馬新興產業,實際上一些傳統產業也仍然是支撐整個經濟發展的基礎,並且它主要是通過技術改造、更新,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我們要促進傳統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協調發展,推動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第五,如何正確處理大中型企業與小微型企業的關係。我們知道,在我們國家,大中型企業很多是國有企業,小微企業更多是民營企業,“三去一降一補”不是國進民退,也不是要大量消滅或者抑製小微企業的發展,實際上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內資企業都各有特點、各有優勢。所以在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中,我們一定要優化企業的產業結構,把原來過分注重大中型企業、注重國有企業,向重視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微型企業並重轉變,更加重視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的發展,更加重視民營企業的發展,促進整個企業結構更加均衡。
第六,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的關係。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最近這些年來,一些地方特別是沿海地區,“籠子”騰出來了,但是“鳥”沒引進來,包括“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鼓勵企業走出去,但是原來一些地方的製造業特別是紡織、化纖、服裝、鞋帽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大量轉移到了國外,特別是東南亞、孟加拉、非洲和拉美。所以,我們要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引進來”與“走出去”協調發展,鼓勵企業從沿海向中部、從中部到西部逐步轉移。我們也應當推動優勢企業向海外發展。我們還應當繼續加強外資引進工作,中國不能過早地產業空心化。我們調研中提出,一定要處理好國際和國內兩種市場、兩種資源“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關係,以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謝謝大家!
點擊進入專題
責任編輯:張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