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工程兵一支隊二大隊歲月紀實

沈陽軍區司令員李德生接見六連指戰員並合影留念。
一支隊二大隊歲月紀實
薑在武
回憶在部隊的崢嶸歲月,我們總感覺到那是人生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也是書寫人生轟轟烈烈點點滴滴經曆的一部分,雖說沒有驚天動地之佳作,人人都是無悔人生的,每個人都一樣,都為當時祖國的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創造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無悔軍營,我們無悔那個年代,更無悔於基建工程兵這個光榮的稱號。
我們一支隊(一師)二大隊(二團)是基建工程兵成立最早的部隊之一,移防鞍山後我們團的建製是四個區隊(營),駐地分別是:一區隊開始住三車,後移住柳溪屯,二區隊住靈山,三區隊住鞍鋼西門攪拌站,四區隊住柳溪屯發電廠冷卻塔東南邊,幾個連隊圍著營部而建。另外還有幾個直屬連隊,如汽車連當時住中華北路三冶俱樂部東邊,後移住西簡易駐防。土方連也住西簡易和汽車連隔壁。機械連住立山太平路附近。修理連住鐵西八家子,管道連和修理連一個院子,鐵道連住鞍鋼廠內。四營十六連為吊裝連,攪拌站連在鞍鋼廠內,另外還有一個衛生隊住中華路汽車連旁邊。我們二大隊沒有辜負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而神聖的使命。
▲原二團大會堂

▲原二團大院
那是一九七八年剛剛入冬,我團司令部管理股把我從汽車連調入團司令部小車班,踏進了團機關大門後院,就走進了小車班所在的住處,剛入職小車班就受到了幾位前輩們的熱烈歡迎和鼓勵。我們團部位於鞍山市“二一九”公園、體育場北麵的一公裏處,往裏走100米即到,遠處有一座小山那就是二炮導彈旅的雷達山。團機關大樓靠路邊而建,共四層樓,一樓為團後勤處部門所用,二樓為團首長所用,三樓為團司令部部門所用,四樓為團政治處部門所用。團辦公大樓的後麵是一個大院,院子的左邊是鍋爐房和浴池,右邊是團機關食堂、大會堂,南麵是我們小車班的幾間車庫,北麵是一座宿舍小樓,二樓住著小車班、警通排、電影組的人員,一樓是機關軍人服務社和機關臨時來探親的幾間宿舍。我們小車班在二樓的最西麵,往裏看,是一覽無餘的院子全景。我們團小車班算我一共六個人,班長張文述是四川彭州市人,老兵劉長發、康玉是甘肅古浪縣人,彭文順是陝西人,張國生是黑龍江雞東縣人,我是江蘇贛榆縣人。小車班共有北京吉普車、天津吉普車、嘎斯69(前蘇聯)吉普車、麵包車、客車各一輛。嗄斯69車是我到小車班後開的第一輛車,一年以後劉長發、康玉調走,我就接劉長發開的一號北京吉普車,到1980年又開了日本馬自達麵包車,這期間小車班又從汽車連調進來三位戰友楊繼洲、紀新東、周振詳,這樣就保持了七個人。



▲薑在武在團小車班時先後開過的車
我在團機關五年期間,所接觸到和見到的三任團長分別是田福海(1978年,時間很短)、李應孝(1978年至1980年底)、王德讚(1980年底至1982年底);接觸到的副團長分別為邱明紳、劉本君、李應孝、王德讚、邊玉金、曹益生、範增富。團政委為李文誌(1978年至1979年中旬);所接觸到的副政委劉錫智、鞠枝強(後升政委);參謀長為邊玉金(1980年7月前,後提為副團長)、楊元民(1980年7月至1983年5月);副參謀長曹益生(後提為副團長)、徐寶信。政治處主任孫耀東、唐世金,副主任張元清,其它不詳。後勤處處長王文仁,副職不詳。起初我所服務的團首長副職的比較多,如邱副團長、劉副團長、李副團長、邊參謀長。部門首長:徐副參謀長、曹副參謀長、張元清副主任,王文仁後勤處長。李副團長由副職提升為團長期間,我一直服務於他,他提支隊副支隊長(副師長)後,我就服務於王德讚團長,直到我調走(基建工程兵三技校)。之前,除服務上述首長外,邊副團長用車也比較多,因他從參謀長到副團長一直是分管工程(專業),那時候下營、連主要是工程方麵的事比較多,也比較繁瑣,一到那裏就半天,天天下基層開會,研究進度,質量。時常也加班加點,領導也就經常馬不停蹄地跑,各個工地也比較多。如我團所建的鞍山鍾表廠、鐵西繁榮菜市場、沈陽旅遊供應公司、遼寧大廈改造、鞍鋼軋鋼廠、煉鐵爐、四營營部旁邊的發電廠、冷卻塔等等一些主要工程不但要質量,還要進度。晚上零下幾十度,也要做好保溫堅持打混凝土。

▲拉混凝土的蹦蹦車
1979年底,根據上級命令,經團首長研究決定6連開赴省會沈陽施工,工地為省旅遊供應公司辦公樓和家屬樓,施工地點在遼寧省政府和省軍區旁邊,這是一項關乎我們部隊聲譽的重點工程,團首長決定派六連前往。這是一支敢打硬仗,團結奮進的優秀連隊。接此任務後,連隊分別召開動員大會和誓師大會,會上四排十五班長胡根華代表全連戰士向團首長表了決心,連長薑保慶、副連長金榮初、技術員張繼恒、陸興華先後發言。

▲上圖為二團六連連長薑保慶,下左為十五班班長胡根華、下右為連通訊員黃國生
按著計劃,施工有條不紊地進行。在一次施工中,由於配電盤意外故障,無法使用振動棒卸料,汽車連6輛砼車不能卸料,隻能靠人工刨、鏟,確保了施工進度。在幹部戰士的共同努力下,經百日攻堅,沈陽旅遊供應公司辦公營業大樓,提前完成砼框架工程,該工程後被遼寧省政府評為全優工程。六連在沈陽施工的精彩表現,受到當時沈陽軍區司令員李德生的接見和好評,並與全連合影留念。六連也被團裏授予敢打敢拚硬骨頭連,十五班班長胡根華,也榮立了三等功。1985年中央軍委,授於74集團軍某旅某連為“硬骨頭六連”光榮稱號,而我團授予二營六連也是“硬骨頭六連”的光榮稱號,真是太吻合了,六連給我們團增添了無尚榮光和榮耀,全團都為我們六連指戰員,感到驕傲和自豪。

▲十五班班長胡根華三等功證書

▲十五班班長胡根華三等功獎章
我記得在建設鞍山鍾表廠工地上,有天晚上施工連隊加班,邊玉金副團長親自趕赴現場,時值冬日,氣溫零下幾十度,混凝土澆築任務還要繼續,邊副團長與連長、工程技術人員一道研究製訂施工方案,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現場指揮,滿身水泥漿的邊副團長才安然的走出了工地。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那個年代連隊的生活、住宿、娛樂各方麵條件極其艱苦,市場上也是供給製。住宿的地方沒有樓房、沒有磚房,都是鐵皮房。冬冷夏熱,加之禦寒、降溫設施簡陋,戰友們用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一個連隊一個洗澡間輪流著衝洗。業餘文化生活少而單調,有限的支隊宣傳隊下基層慰問演出和團裏電影組下來放場電影,自然成了戰友們調節工作壓力,釋放心情的最佳方式。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戰友們頂酷署、戰嚴寒,在高爐上、在鐵軌上、在冷卻塔頂上、在下水道裏、在車間裏克服一切苦難,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施工任務,使我們的部隊威望在鞍鋼、鞍山市領導和市民中有口皆碑,創出了那個年代無愧於時代的“名牌”。二位團長(李應孝與王德讚)常說,現在的苦和累比起戰爭年代算不了什麽,兩位首長都是解放戰爭年代參加革命的,他們家是革命老區膠東的蓬萊,村子不大,光團職以上的幹部每村都有幾十個。有的永遠光榮在祖國的各個戰場上了。所以,今天的建設為了祖國的下一代生活的更美好,吃點苦和累算不了什麽。我也很欽佩團首長們,他們下連隊從來都是同連隊戰友們工作在工地上,吃在連部上,不搞特殊化。
鞍山市鐵東區南北主要道路有四條,從火車站往東數建國路、勝利路、中華路(我們汽車連在此路)、園林路。園林路從北往南依次為:四團團部最北麵,體育場以北為二團團部、體育場斜對麵為五團團部、再往南距“二一九公園”一公裏為師部(一支隊)所在地、繼續往南右轉是解放路一團團部。這個布局一條線,支隊“師部”在園林路中間。說也巧了,那幾年四個團開一號車的都是我們1976年的兵,一團龍明林(教導隊我倆一個班的戰友),湖南湘西人;二團是薑在武,江蘇贛榆人;四團魯緒團(後調師小車班),江蘇贛榆人,五團王發秋,江蘇贛榆人。我們都是1976屆汽車營教導隊出來的,我們感謝那個年代黨的培養,部隊的鍛煉,我們服務於首長,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在解放軍這所大學校裏,造就了我們這一代人。無論昨天、今天、明天更加熱愛我們的黨,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做到退而不休,教育好下一代,永遠跟黨走,繼續砥礪前行。

▲一支隊副支隊長李應孝(原二團團長,左為贛榆籍曹憲條(公務員)

▲一支隊二大隊副團長邊玉金,左為贛榆籍曹憲條(公務員)

▲原贛榆縣政協考察團一行來鞍山,左一為徐寶信副參謀長、右一為邊玉金副團長

▲一支隊二大隊(團部),此人為原司令部管理股文書李君龍

▲一支隊一大隊小車班:湖南籍湘西龍明林戰友

▲一支隊四大隊小車班:江蘇連雲港籍魯緒團戰友

▲一支隊五大隊小車班:江蘇連雲港籍王發秋戰友
回憶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深切地懷念那些逝去的團首長們,祝福所有健在的老首長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為了祖國建設事業,為了部隊建設的各項工程,你們嘔心瀝血,任勞任怨,忘我地拚命精神,使這支部隊勝利地完成了黨和國家交給的各項艱巨任務。永遠不會忘記那些在前線施工的戰友們,你們是祖國的建設者、貢獻者。現在祖國的建設蒸蒸日上,國際地位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幸福美滿。這些都離不開我們曾經的首長和戰友們,讓我們永遠在黨的領導下,在祖國的懷抱裏,迎接更加燦爛的明天。
作者簡介:

薑在武:筆名海洲灣畔,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人,1976年3月1日入伍,主要服役在00012部隊司令部小車班,1982年調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校(徐州)小車班,1985年7月1日轉業在連雲港市贛榆區小車班,1987年7月調連雲港市贛榆區政協辦公室至退休。退休期間先後在基建工程兵戰友之家平台和軍旅原創文學發表了近30篇回憶錄和文學作品,入選《百度》網十多篇作品。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我要点评